
阅读前,先邀请您点一下“关注”,这样后续还能第一时间收到类似的文章更新炒股配资178论坛网,也方便参与讨论与分享。您的支持,是我持续写作的动力。
文 | 蓝雨
编辑 | S
---
古代英雄与项羽的争议
在中国历史长河中,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,如刘邦、项羽、关羽、岳飞等。他们或开创王朝,或守疆卫国,都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展开剩余86%其中,项羽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。因为在垓下之战失败后,他并没有选择东山再起,而是毅然在乌江自刎。
杜牧对此不解,在诗中感叹道:“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!”意思是项羽完全有机会重整旗鼓,再战一场。
但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却对此不以为然,他在《乌江亭》中直接回应:“江东子弟今虽在,肯与君王卷土来?”认为项羽纵然回到江东,也难以再兴风云。
那么,项羽为何自刎?王安石又为何认定他无力翻盘?要解答这些问题,我们必须先从项羽的起兵之路谈起。
---
少年项羽的霸气与崛起
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,自幼跟随叔父项梁学习。因不爱读书,他便专心习武,这让他养成了坚毅果敢的性格。
据《史记》记载,秦始皇曾到会稽游玩,百姓们都畏惧不敢抬头,唯独少年项羽目光炯炯,说出:“彼可取而代之!”虽然项梁立刻呵斥他,但心中却暗暗惊叹,觉得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。
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,陈胜吴广揭竿而起,项梁受楚怀王之命在江东起兵,项羽和刘邦也随军作战。项羽因勇猛果敢而逐渐获得军中威望。
然而,项梁在与秦将章邯交战时战败身亡。项羽与刘邦虽幸存,但只能继续听命于楚怀王。
两年后,楚军派宋义北上救赵。宋义贪图安逸,迟迟不肯进兵,还在营中饮酒享乐。项羽再三进谏未果,终于愤然将其斩杀。这一举动不仅震动军中,更让他赢得了“杀伐果断、勇猛无敌”的声名。
后来,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,彻底击溃秦军主力,自此名震天下。
---
鸿门宴与楚汉争霸
秦军覆灭后,刘邦先入咸阳,并以“不扰百姓”的举措赢得人心。此时,项羽兵临鸿门,范增劝他借机杀掉刘邦,但项羽心存犹豫,最终放过了刘邦。
不久,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,分封十八路诸侯,刘邦也被封为汉王。然而这一“心软”,为后来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埋下了隐患。
期间,项羽虽屡屡击败刘邦,但他多次因念旧情或一时心软,接受议和。公元前203年,他与刘邦划鸿沟分天下。可一年后刘邦背盟,联军大举进攻,最终在垓下合围项羽。
兵疲粮尽之下,项羽带八百骑兵突围,最终退到乌江。亭长劝他渡江东山再起,但项羽自知大势已去,慨然拒绝,留下战马与亭长,独自迎敌,最后挥剑自刎。
---
王安石的三点洞见
项羽为何不愿渡江?王安石的分析一针见血:
1. 失去舆论与人心
项羽最初起兵是因为秦政暴虐,天下百姓渴望推翻暴政。但到他兵败乌江时,秦已灭亡,百姓日子比过去好,谁还愿意跟随他征战?相反,刘邦以仁义收人心,威望日隆。
2. 江东已被掏空
江东曾是项羽的根基,但多年征战消耗巨大,地方早已疲惫不堪。就算回去,也没有足够的物资和军队支撑他东山再起。
3. 失去信任与挚爱
项羽起初凭着项梁积累的威望赢得拥护,但后来因焚烧咸阳、坑杀降卒、驱走范增等行为,让他的名声大损。再加上虞姬自刎,他的意志彻底崩溃。
正因如此,项羽才会断然自刎,而非苟且渡江。
---
结语
司马迁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评价道:
项羽自恃功高,刚愎自用,不肯借鉴古人之道,以为凭武力便能征服天下。最终五年间失国殒命,却仍归咎于天命,而不自责其失策,实在荒谬。
项羽的一生,是英雄的悲剧。他有惊人的胆魄与武勇,却少谋略与耐心。他能开天辟地,却不能持久守成。直到乌江自刎,仍未意识到自己的根本错误。
这,也许正是后人既敬他、又叹息他的原因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领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